当前位置 首页 > 基金研报 > 正文

增强型ETF在国内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来源:ETF炼金师)

  在2025年9月于上海举行的【招商金工·问鼎】金融工程论坛上,国联安基金的指数增强团队负责人何贤发先生就增强型ETF的机遇与挑战发表了深刻见解。近年来,增强型ETF在海外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尤其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2019年放宽监管要求后,主动ETF的规模迅速攀升,复合年均增速达50%,目前已接近1万亿美元。此政策松绑使得许多传统主动管理型共同基金得以转型为主动ETF,迅速获得市场认可。相比传统主动基金,主动ETF在透明度和可追踪性等方面更具优势,能够为投资者提供类似于指数基金的低成本和流动性,同时具备一定的Alpha获取能力。这一特性有效缓解了投资人与基金经理之间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因而在海外市场迅猛发展。贝莱德预计,至2030年,主动ETF的规模将从当前的9000亿美元增至4万亿美元,成为基金行业中增速最快的品类之一。

  相较于海外市场的蓬勃发展,国内增强型ETF的成长却显得相对缓慢。自2021年国内首批产品获批以来,目前市场上共发行约40只增强ETF,覆盖沪深300、中证500等主要宽基指数,但整体规模仅约100亿元人民币。而场外指数增强基金的存量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全市场指数基金规模更是高达4.8万亿元。这表明,增强型ETF在国内市场的认知度较低,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既有市场环境的因素,也有产品自身特征的制约。从投资者教育和认知度来看,增强型ETF依然是一种较为“冷门”的新品类。虽然投资者对ETF和指数增强并不陌生,但将二者结合的“增强ETF”在国内市场的接受度较低。此外,从监管和市场机制的角度来看,国内增强ETF的运作模式与海外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增强ETF在海外的费率通常高于场外增强基金,投资者愿意为透明度与确定性超额收益支付溢价,而国内的情况则相反,增强ETF的管理费率普遍低于场外增强基金(0.5%对0.8%),导致管理人缺乏动力去发展这一类型的产品。

  此外,PCF机制对增强ETF的灵活性也构成了一定限制。增强ETF需要每日披露申赎篮子,这些篮子往往与基金的实际持仓高度一致。虽然这种透明度为投资者提供了便利,但对基金经理而言,则意味着操作空间受到限制。例如,若遇到大额赎回,部分底仓必须预留在篮子中,从而限制了基金经理的调仓自由度。对于依赖高频交易的增强型产品而言,这种约束尤为明显。增强ETF在投资策略的执行上相较于场外指数增强基金更容易受到制度的约束。

  从流动性来看,增强ETF在资金使用效率上具备优势。场外增强基金通常面临单一基金规模的限制,机构投资者的申购规模受到限制,而增强ETF则没有此类比例约束,投资者可以通过二级市场交易实现大额建仓与赎回,资金到账效率普遍为T+1或T+2,大大提升了资金运作的灵活性。因此,尽管部分机构投资者对增强ETF整体规模兴趣不大,但仍然认为其在流动性和资金效率方面具有相对价值。

  增强型ETF在市场上能否突破当前瓶颈,关键在于投资者的认知提升、监管机制的优化及管理人能力的展示。如果这些条件逐步完善,增强ETF有望成为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重要创新方向。

  在增强ETF的发展过程中,投资人群体的需求与行为差异是决定产品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与传统场外指数增强相比,增强ETF虽然在透明度和流动性上具备优势,但投资人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尚未完全建立。机构投资者普遍关注超额收益的确定性,而非绝对数值的大小。在与险资、银行理财等机构的沟通中发现,他们的考核目标大多设定为“沪深300全收益+2-3%”。这一标准在行业中能够持续达成者并不多,机构投资者更关心的是能否在多数年份中稳定实现小幅跑赢市场。

  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稳定性与下行保护性是他们衡量增强ETF是否值得配置的核心指标。除了业绩的稳定性,机构对成本的敏感度也非常高。他们强调“花钱要有性价比”。如果一只增强ETF能够以额外的35个基点管理费带来稳定的2%超额收益,机构投资者会认为这是值得的投入;反之,如果产品的超额收益波动过大,即便费率低廉也难以受到青睐。公募指数增强产品近年来未能提供稳定的超额增强,是包括场外和场内增强型产品中机构投资者占比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个人投资者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个人投资者更在意产品的弹性和短期体验,对产品管理费率相对不敏感。他们往往希望在市场上涨时,增强ETF能够提供比宽基更高的收益,但问题在于大部分个人投资者的持有周期较短,平均可能只有10天左右。在如此短的周期内,增强ETF的策略效果难以体现,反而可能因市场波动而导致回撤,影响投资者体验。对这些投资者来说,所谓“增强”并不直观,他们更容易因短期的净值波动而感到不安,这与增强产品需要一定期限才能体现超额收益的特性存在错配。

  综合来看,机构投资者对增强ETF的潜在需求更具现实性,要求的是稳定、确定性的超额收益;而个人投资者则偏好高弹性、短期可见的表现。这意味着,增强ETF在国内的发展必须在不同投资人群体之间找到平衡:既要通过量化与风控体系保证超额收益的稳定性,满足机构资金的需求;同时也要通过产品包装和市场教育,引导个人投资者建立长期持有的观念。

  尽管当前增强ETF在国内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产品形态和市场功能的价值与潜力不容忽视。增强ETF兼具被动产品的流动性与低成本优势,同时具备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是传统指数基金与主动管理基金之间的重要补充。其高透明度和实时披露机制提升了投资者的信任度,从而改善了投资者体验与对管理人的信任。

  然而,增强ETF在国内发展同样面临诸多挑战。管理人的操作自由度受到一定约束,由于PCF机制要求每日披露申赎篮子,部分底仓需要保持稳定,从而限制了基金经理的调仓灵活性。此外,国内费率体系存在“倒挂”现象,增强ETF的平均管理费率仅约0.5%,低于场外指数增强基金的0.8%,但管理人所需付出的研究与操作工作量却更大。这使得基金公司在推出增强ETF时缺乏动力,导致产品供给相对有限。高透明度虽提升了投资者信任度,然而也导致策略容易被复制,可能削弱基金的规模增长潜力。

  未来增强ETF发展路径值得探索,其中包括“Smart Beta Plus”模式,通过动态优化升级保持透明度与风格稳定性;“低跟踪误差+高信息比”模式,强调稳健收益;以及主动量化模式,利用因子择时等工具获取稳定Alpha。这些模式都有助于增强ETF在透明度与容量之间取得更好平衡。

  展望未来,增强ETF在国内市场的逐步发展将有机会走出“冷门”定位,成为连接指数化投资与主动管理的重要桥梁。随着机构投资者对超额收益稳定性的重视,增强ETF在资金效率和透明度上的优势将逐渐凸显;同时,随着投资者教育的深入与长期资金的入市,个人投资者的认知也将提升,助推增强ETF的发展。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