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正文

寒武纪芯片买家是谁?短暂“股王”营收暴增4300%背后谜团待解


  现实的差距

  寒武纪在二级市场的突出表现以及暴涨的收入和利润,不由让人想起另外一家公司——英伟达。在这几年的AI发展浪潮中,英伟达所创下的市场奇迹,仿佛寒武纪的放大版。

  当然,无论是在收入体量、毛利率、还是市值方面,寒武纪与英伟达还相差甚远。收入与市值方面的差距不用提,两家公司成立的时间毕竟相隔多年;毛利率方面,英伟达这两年的毛利率最高超过70%,寒武纪与之相比也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寒武纪的主要产品线分为云端产品线、边缘产品线、IP授权及软件和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该公司去年的财报显示,云端产品线的毛利率为56.69%,边缘产品线的毛利率为51.5%,IP授权及软件的毛利率为100%,符合这一行业高毛利率的现象。在今年的半年报中,寒武纪并没有披露这几项业务的具体收入和毛利率信息。

  但就当下来说,这些方面的差距并不重要,更关键的还是技术层面的差距。

  袁博对本报记者表示,寒武纪聚焦于人工智能专用芯片的架构设计,而不是通用GPU,这带来的挑战非常大。“一方面聚焦专用芯片应用场景不如通用GPU广泛,未来的扩展使用场景受到限制比较大;另一方面其软硬件生态建设仍远落后于英伟达的CUDA,在开发工具链丰富度和开发者社区支持上存在差距;在芯片的制程上,寒武纪在高端芯片工艺上也存在严重的限制。”

  除了英伟达,寒武纪在国产芯片产业中也并不完全处于优势地位,袁博指出,寒武纪与华为的全栈自研能力及国内资源协同效应相比,也显得单薄。

  当然,寒武纪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在袁博看来,寒武纪的芯片能够针对部分场景深度优化,实现在部分场景的能效领先。

  在这种技术模式下,寒武纪的未来如何呢?袁博预测,该公司有望成为中国AI芯片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但完全复制“英伟达模式”的成功仍面临巨大挑战。“短期内,在政策支持和国产替代红利下,其市场地位和股价可能保持强劲势头。但从长期看,能否持续挖掘应用场景、能否联合国内的开发者构建起强大的软件开发生态、能否在未来突破高端制程封锁,才是决定寒武纪能否真正成为中国‘英伟达’的关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